前幾天在一個偶然的機緣下,我參加了由一葉蘭協會辦理、郭慧娟教授主講的死亡咖啡館講座,內容是輕鬆談生死、身後事我做囑(主),談論的主題雖然是“死亡”,但是在郭教授的帶領之下,現場的笑聲不斷,我們以輕鬆的心情認真的思考“死亡”這個議題,其中一個環節是「告別通關」的桌遊,我們每個人拿著郭教授精心設計的Q版桌遊表,一關一關的設計一場自己想要的告別典禮,我好喜歡這個遊戲,透過這個遊戲我找到了我以後想要的告別方式。
自從嫁給師父突然變成師娘之後,我就一頭栽進了殯葬與習俗的世界裡,一路邊學邊做的這些年裡,我常常產生自我內心的矛盾與衝突,我不能說所有的傳統習俗都不好,但是確實有些東西需要被改變,搞得師父常常覺得我離經叛道,就像我曾經問過師父,告別式一定都要這麼制式嗎?師父只丟了一句話“不然妳想怎麼樣?”,那天聽完講座之後,現在,我知道我想怎麼樣了。
桌遊總共有12關,在第一關、治喪或告別式地點,選項有自宅、殯儀館、活動中心、學校禮堂、飯店、教堂、工作場所及其他等多種選項,在這一關裡我選擇了飯店,未來我想辦一場自助餐會來跟大家告別,我希望這場告別典禮是以溫馨懷念的方式來進行,也許是一個下午的時間,我的至親好友們可以在氣氛優美的飯店裡,輕鬆地聚在一起邊吃邊聊,投影布幕上可以有很多很多和大家的合照,讓大家走進時光隧道去懷想曾經共度的快樂時光,背景的音樂選用輕音樂或爵士樂來取代讓人覺得哀傷的送別樂曲。
或許大家會覺得我是一個太跳tone的師娘,其實是我這些年來看過太多各形各異的案件,讓我去思考到底告別式的意義與功能在哪裡?怎樣才算是一場成功的告別式?殯儀館的每個場次都有固定的時間,二個多小時的時間裡,我們真正懷念往生親人的時間有多少?還是為了趕吉時、趕交場,匆匆地結束家祭與公祭?整場告別式的主角到底是往者、家屬還是來賓?親人悲傷的心情有沒有在這場告別式中被撫慰?
想在未來能夠依照自己的想法告別,首先我們必須能夠開口和至親討論,而討論死亡這件事,常常年輕的人覺得還很遙遠,年長的人覺得忌諱,所以大家總是不談、避談,彷彿這是一個潘朵拉的盒子,一打開就會有不祥的事會發生,但是人生並不總是照著生、老、病、死的順序運行,我們常常在新聞上看到有人在過世之後,親人們為了遺產及身後事怎麼處理鬧翻天,甚至為了骨灰罐放哪裡而鬧上法院,每次看到這些新聞我就在想,如果往者生前有先把後事交代清楚,是不是就可以減少這些爭端?而如果悲傷和眼淚挽不回死亡的事實,那麼我們能不能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,瀟灑的告別。
近期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