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bpx

今早看到豬哥亮大女兒發出一封新聞聲明稿,文中有她一路走來身為女兒的親情感受,以及對豬哥亮身後事種種安排的不同看法,家務事的部分旁人無從置喙,但是關於家屬們對喪葬事宜不同調的分歧,師娘有一些個人的感受想跟大家分享。

在處理喪葬案件中,家屬們不同調的情形其實很常見,差別只是在於不同調的衝突程度大小,還有最後能不能圓滿的平衡歧見而已,有些老人家燒香拜佛一輩子,卻在彌留之際被受洗,有的子女想要簡單莊嚴的儀式,但是其他的手足希望隆重氣派,有的家屬想以自己的方式送別親人,但是其他親戚覺得一定要按照家鄉禮俗傳統,不勝枚舉的不同調原因有很多很多,也一直不斷地在一個又一個的案件中發生。

我娘家的爸爸在今年初因為癌症離世,也許是爸爸對自己的身體狀況心中有數,他最後一次進安寧病房的幾天前,在他拖著虛弱的病體跟家中祖先上香時,他氣若游絲的跟我說了他希望的身後事處理方式,現在想起來真的很感謝爸爸當時坦然面對死亡的勇氣,因為有了他的囑咐,讓我可以在他走後有了方向,心無罣礙的依照他的心願,圓滿他人生的最後一程。

天下無不散的筵席,生與死都是人生必經的過程,當生命走到了盡頭的時候,如何好好的道別是我們必須學習的功課,常常我在做臨終關懷的時候,都會提醒家屬,如果臨終病患願意談就盡量問問他對身後事的想法,人走之後才憑二個杯錢擲筊,求得的只是一個形式上的心安而已,我們常在各種不同的媒體管道上看到“善終”這個議題,但是我認為“善終”不該只定義在醫療層面,應該延伸到如何讓往生的人能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與心願,好好的與大家完美的道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