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要來介紹關於白包的由來跟歷史,在古代,古代的人如果為親友助喪,他們一般會贈送金錢、財務、馬車、布料、衣服等等,其中在金錢財務的這個部分,我們就稱為「賻」,所以我們現在常常在告別式的會場上,收禮的桌上就會看到一個立牌上面寫「收賻處」或是「受賻處」,這個就是在收受奠儀的部分,我們現在稱白包為「奠儀」或是「香奠」等等。
在白包的禁忌部分,像一般我們的觀念是紅包是喜慶用的,所以紅包我們會希望說好事成雙,裡面的金額都會包雙數。白包就不一樣了,白包代表的是喪事、不好的事情,我們希望壞的事情不要再發生,所以一般白包的金額都會比較低一點,也都會以單數來包。
再來就是白包出門是不會再回頭的,所以如果說我們到了會場之後,我們才發現說這個喪家他們是「懇辭奠儀」,不收白包、不收禮的時候,可是白包已經出門了,或是說我是代表公司的同事前來,我也代表公司同事收了一些公司同事其他致意的白包,這樣要怎麼辦呢?
現在的禮儀公司來講,他們會在收禮桌上協助喪家放紅包袋,如果說白包出門的話,喪家他們就會協助把白包裡面的金錢抽換到紅包袋裡面,有的喪家比較講究或是有老一輩,他可能還會把金額添成雙數,或是在裡面放糖,用糖果來代替,這個都是替對方討吉利的意思。
白包是不能補的,例如說親戚朋友他們家有喪事,之後我們才得知說他們家有發生喪事,這個時候是不能補包白包的,因為這是犯了很大的忌諱,只能用別的方式來跟這位家裡有喪事的朋友來致意。
如果守喪期間收到了紅白帖,我們應該怎麼處理?或是要怎麼包禮呢?以前在古代來講,守喪的期間會比較長,例如說以前古代兒子算重孝,兒子的守喪期長達3年,這個時候他是所有的婚喪喜慶都不能參加的。
可是現在在都市社會、工商社會的情況之下,我們很多禮俗都已經簡化了,現在一般來講的通則就是如果家裡有喪事,在百日內我們就是「禮不到、人不到」,就是說家裡有喪事,不管處理完了沒,百日之內我們如果收到親戚朋友的紅帖、白帖,我們就是禮不會到、我們人也不出席,這就是長輩說的「我們不互相陪對」的意思。
如果說在百日之後到對年這段期間,我們就是「禮到、人不到」,我們禮金可以託付給前去參加的其他親友,但是我們人就是不出席,可是如果說是我們非常好的至親朋友他也表明了說他沒有忌諱,這個時候就比較沒有關係了。
近期留言